旭日楼
是如今同济校园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之一
具体信息
校友会
同济大学校友会是学校依法成立的非营利社会组织,宗旨是弘扬同舟共济、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强海内外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凝聚力量,服务广大校友,为母校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现任会长是同济大学校长裴钢。
同济校友组织遍及海内外,截止2014年,已经成立了地区、行业(兴趣)、学院三大类别共109个校友组织。其中国内56个,覆盖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海外17个,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8个国家;还有房地产、金融、IT、法律、医学、城建、MBA、EMBA、摄影等21个行业(兴趣)联谊会以及15个院系校友分会。
校友会以服务校友、服务母校为工作核心,通过建立多维度的组织网络、搭建多渠道的媒体平台、提供多层面的服务项目,维系校友情感;通过建立信息交流、知识更新、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成为校友不断成长、获得事业成功、取得社会成就的“助推器”和“加油站”;以参与母校人才培养工作为抓手,充分调动广大校友资源,动员和引导校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选”、“送”、“育”、“迎”全过程。
校友会将不断探索校友工作新模式、发掘校友活动新形式、创建校友联络新平台,以“共创价值,同济天下”为愿景,成为有完善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的社会组织。
2005年建筑节能改造
1、改造简介:
同济大学旭日楼建于 1947 年,是校园中历史悠久的老建筑之一。随着时间流逝和受当时建筑条件的限制,原建筑质量欠佳,为体现百年同济的悠久文化和历史,学校对其复古重建,尊重原貌,增加细节。不但要体现旧时旭日楼的风貌,还要有建筑节能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现代特征体现。其功能定位为学校的外事接待中心,同时还具有对外展示和课题研究的作用。改建后总建筑面积为 1153 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在原有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地下室。
2、各项节能改造技术介绍:
围护结构
旭日楼旧体建筑的围护结构为 240mm 厚实心黏土砖、木质门窗和单层普通玻璃。节能改造后,外墙为 200mm 青砖+110mm 聚苯乙烯板+200mm 砌块,传热系数达到 0.37W/(m2·K),大大低于节能标准所要求的 1.0W/(m2·K)。屋面为坡屋顶,20mm 平瓦+18mm 木条+4.5mm 油毡防水+18mm 木板+130mm挤塑苯板保温层+18mm 木板, 传热系数为 0.22W/(m2·K) ,远低于节能标准所要求的 0.7W/(m2·K)。玻璃屋顶为中空 Low-E 钢化玻璃顶+断热铝合金复合窗框(内框为木制),传热系数为 3.0W/(m2·K),在窗外还架设了可开启的遮阳板。地面为 80mm 钢筋混凝土+防潮层+100mm 钢筋混凝土;外窗为玻璃钢框 Low-E 中空玻璃窗,传热系数为 1.8W/(m2·K)。
空调系统
旭日楼原来每个房间安装了分体式空调,改造后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冷热源使用土壤源热泵系统,其地下换热器采用双 U 管垂直埋管形式,打孔深度为 70m,共计 30 口,孔间距 6m。通过地下埋管内循环介质与土壤之间进行的闭式热交换,夏季土壤源热泵将建筑内的热负荷传递到地下土壤中,对建筑进行冷却降温;而冬季土壤源热泵将土壤中低品位的热能吸收,对建筑进行供暖升温。空调末端系统采用毛细管平面辐射系统+独立新风系统,室内全部或部分的显热负荷由毛细管平面辐射系统承担,剩余的显热负荷和全部的潜热负荷由独立新风系统承担。每层楼都分别配置一台新风除湿机,排风经全热交换器置换能量后排出室外。
如图 2 所示,该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土壤源热泵机组通过地下换热器,在夏季将室内的热负荷排放到土壤中,由毛细管辐射平面系统对室内进行辐射供冷,实现降温的目的;在冬季从土壤中吸收热量,由毛细管辐射平面系统对室内进行辐射供暖,实现升温的目的。满足室内卫生要求所需的新风,首先经过热回收装置,夏季吸收排风放出的冷量被冷却,冬季吸收排风放出的热量被加热,然后进入新风除湿机组,在机组中被降温除湿(夏季)或加热除湿(冬季),之后通过地板送风口送入室内,置换热源处污染物,最后通过回风系统送至热回收装置对新风进行预处理后排出室外。
3、分析研究:
一般来说,既有建筑节能技术改造主要是提高围护结构各部分的隔热(保温)性能,如墙体、屋面、地面和门窗等,从而满足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而旭日楼节能改造将增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采暖、空调设备能效、降低其能耗作为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土壤源热泵和毛细管平面辐射系统特别适用于保温性能优异的建筑物,同时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能耗的大部分,减少空调能耗是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进行建筑节能改造时,必须重视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此节能改造项目中,采用了土壤源热泵+毛细管平面辐射空调+独立新风系统,该系统融入了目前最高效的多种空调节能技术,是国内空调领域中最先进的一种系统组合模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舒适性好、空气品质高、能耗低。
土壤源热泵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它所利用的地表浅层地热能资源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在冬季它可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在夏季它又可作为热泵供冷的冷源,并且全年能够不断的循环利用。这种温度特性使土壤源热泵要比传统空调的运行效率高,运行费用低,可减少一次能源消耗40%以上;同时土壤源热泵系统全部为闭式循环,不抽取地下水, 不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以及地表沉降,使得其在取得优异节能效益的同时环境效益也异常显著。
毛细管平面辐射空调是一种以水为介质的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其中70%的能量通过辐射形式传递,剩余30%的能量通过对流形式传递。其具有极好的室内环境热舒适性,温度分布均匀,无温度死角,无吹风感;新风系统能有效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降低CO2浓度;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可精确灵活地对各个房间的温度、湿度进行独立调节和控制;毛细管的安装不受吊顶样式的限制,不占用室内建筑空间,可降低对建筑层高的要求,大大节省建筑投资。该空调系统特别适用于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良好的建筑物,如使用了外墙保温、低辐射中空玻璃窗、设置遮阳措施、分户隔墙和地板加保温层等,从而使建筑物的冷负荷指标控制在60W/m2 以内。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达到建筑的节能指标不仅是其热工指标的达标(增强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更应是日常运行时各项能耗的达标(降低空调、照明、用水的能耗),两者是建筑节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筑物所用空调系统的选择与所采用的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也是密切相关的,若建筑技术节能性能良好的建筑物,选用了效率较低的空调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很好,仍将无法体现建筑优异的节能性;反过来,对于建筑技术不佳的建筑物,即使选用再高效的空调系统,其能耗仍将高企不下,同样无法实现节能目标。因此,在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应对建筑技术、围护结构、空调系统等多个方面统一地、联动地、系统地加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建筑节能目标。
2017年旭日楼景观更新改造
改造之后的特色
一: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如何将旭日楼周边做的富有特色而不扎眼,这是设计的核心要点。逸夫楼与中法中心这两座楼都很大气,校友之家是一栋灰色的小楼,原本静静的隐藏于一大片杂乱的植物之中,并不起眼。
二:别出心裁
别出心裁的出入口设计:更新改变原有轨道的出入口设计,不让车辆进入园区,以人行为主,因此在入口处做一个精致的鲜花拱门,人们行走其中,增添几笔浪漫情调。
三:竹林的秘密场地
花园的一角围合出一块小场地,周边是竹林绿意葱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摆几张小桌,几把椅子,在温馨的灯光下听一曲清平乐,竹间我们畅谈人生,轻松愉快。而设计师也考虑到冬天的气候,暖心的放置几盏煤气灯。
四:清爽大气的草地
原本杂草丛生的植物长势太过张牙舞爪,总像潜伏着凶猛的野兽,现在的做法是去掉一半灌木,打扫干净,梳理整齐,清爽整洁大气的起伏草地。
五:精致优美的花坛
靠近中法中心的大门的是精致的花坛,效果很好,但需要后期的精心维护,保证其形状的统一性和优美度。
六:若隐若现的神秘
围墙不高学生可以在外面的人行道和车行道,看见里面的活动,,还有楼道中昏黄的灯光,很有趣。
七:层次分明显主景
周边植物原貌过于丰富,给人感觉植物太拥挤,缺乏层次感,甚至有些凌乱,改造的做法是大体稀疏。有几棵大型的中层灌木勾勒整体轮廓,将庭院空间梳理几个节点,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