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楼
在逸夫楼的设计中,建筑师运用了新母题元素圆和弧,巧妙处理建筑与基地的关系,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塑造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中庭空间。建筑师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建筑精品。
具体信息
圆和弧的母题运用
在逸夫楼中,建筑师采用了不同于周围建筑的新元素——圆弧,这也是建筑师在外观造型、空间布局、细部装饰等处运用的母题。外观造型上,墙角及大面积玻璃窗转角都采用了圆弧,使厚实的大块体量柔和了许多。主入口处突出的圆弧形体强调了入口的位置,相对应的二层内部是接待室,西面圆形窗上嵌着用青铜制作的同济校徽图案,这在外观造型上是点睛之笔;在室内,光线透过蓝色玻璃和纱帘洒下,在半圆形的室内空间中营造出独特的气氛。另一个半圆体形突出于内院中,底层是酒吧,二层是小会议室。可酒吧相对于整体来说,空间小了些,显得有些封闭。狭长的中庭上空是圆弧拱顶,开侧窗采光。圆弧拱顶的南端是1 /4球形天窗,北端是圆拱形大玻璃窗,为室内引进阳光和自然景色。而对中央大道上来往的行人而言,可由此看到中庭室内,在视觉和心理上达到交流。室内的主要楼梯也都带着圆弧转折,如大中庭里的南北两个楼梯、教学部分的主入口楼梯及东端楼梯等。这几个楼梯从周围体量中相对独立出来,在空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西立面上,透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可看到阶梯教室和小报告厅端头的单跑楼梯,它们都成为立面上重要的视觉元素。可见, 楼梯这个在很多建筑中普普通通的构件,通过建筑师的精心设计,在逸夫楼中除满足基本建筑功能外,更成为重要的表现因素了。在建筑顶部,圆形母题在几个局部经过不同的变形处理,成为外观上独特、新颖的表现元素,如教学中心南立面及东立面的楼梯间顶部。还有耳窗、立面线脚、室内的细部装饰等都体现着这一母题。虽然很多小地方并不引人注意,但在形成建筑整体感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庭空间的塑造
逸夫楼的室内中庭给来到这里的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与许多常见的方形、环绕形的集中式中庭不同,逸夫楼采用了两个长向中庭,丁字相交,既分又合。南北方向是带有两层回廊的中庭:它联结了教学中心与会议中心,结合了交通、陈列、集散、休息、交往等功能。室内总体是浅色基调:白色的拱顶、墙壁,银灰色柱子,浅灰色水磨石地面。透过蓝玻璃洒下的柔和的光线,为室内抹上一层淡淡的蓝色调。试想,若是无色透明玻璃,该不会这么有感染力!在长向空间中,纵向的两个端点在视觉和心理上自然显得重要:中庭南端是一幅花岗石拼贴画,黑白灰色调,图案简洁而富有动感;在中庭北端,路边的绿树、大道上的来往行人透过大片玻璃窗映入室内。这两个“端点”不仅为整体浅淡的室内点缀上浓重、活泼的色彩,且使狭长的中庭空间有了生机和活力。南北向中庭的回廊现用作展览美术作品;中庭内也曾举办过宝马公司的汽车展览等,效果都不错。与南北向中庭垂直,在350座位的大报告厅一侧,是另一个东西向的中庭。顺应大报告厅的阶梯形地面,中庭地面从西往东逐级抬高,形成5个小平台。每个平台布置有绿化、庭园灯、休息坐椅。一侧墙壁上,有3幅不锈钢浮雕—— 《理性的力量——宏观、中观、微观》 ,简洁抽象,富有创造性,引人驻足思索。从东端的楼梯可到二层走廊,与大中庭的回廊相通。这个内庭原本是350坐位的报告厅的疏散通道,在一般建筑中仅是个供交通疏散的普通空间而已。但在这里,经建筑师的妙笔点化,不大的空间却焕发出独特的魅力:空间整体有统一的节奏感,局部小空间又洋溢着优雅的情调。天气晴朗时,阳光透过天窗洒下,室内弥漫着明亮的自然光线,使人感觉十分轻松。它的规模虽然不大,着墨不多,却渲染出非常宜人的氛围,与当今众多建筑中流行的中庭空间相比,设计人对空间整体感的把握与处理的确颇具独创性。这两个中庭空间都是多功能、多层次的:一个是开敞、明朗的大空间,适于众人的聚会、交往;一个是亲切宜人的小空间,适于休息、交谈。它们既分又合,既变化又统一,赋予了整幢建筑生机和活力。相对学术交流部分,教学中心的室内空间比较简单,也缺乏可供同学们交往的宽敞的公共空间,而两个中庭平时也难以为学生们利用。东端单跑楼梯两侧的天井式庭院显得狭小, 采光不足,视觉、心理上感觉不够舒适。
基地关系及艺术处理
在校前区中,逸夫楼与行政楼,南、北教学楼及图书馆一起在中央大道轴线两旁大致对称布置,从校门到图书馆,沿着中央轴线,建筑逐级增高,体量逐渐加大,主次明确。逸夫楼在总平面中与行政楼均衡布置,体量相当,自然而然地加入到校前区的建筑群体中,使校前区空间更趋完整。在校前区,图书馆、南、北教学楼及行政楼都采用偏灰红的暖色调,而逸夫楼却是浅色基调:白色面砖、蓝色玻璃、浅灰眉线,如此处理能否与周围环境协调呢?这对设计者来说,也是一次带有冒险性的尝试。同济校园中的建筑,总体上没有统一的格调,显得多变而散漫。在这样的环境中,新建筑受的约束相对较少。而且,逸夫楼周围树木高大茂盛,建筑间距也大,因而其他建筑的形式、色彩对逸夫楼的制约并不大。逸夫楼总体布局谦和,体量适度,这些都使它较好地加入到校前区环境中,所以,它没有采取相似的色彩、形式来与周围建筑统一。相反,它那与众不同的白色墙体、蓝色玻璃、圆弧母题的运用更为校园环境增添了崭新的因素,使逸夫楼在尊重环境的同时,也较好地表达了自己。在绿树、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逸夫楼显得清新、典雅,为校园环境带来了新鲜空气。
吴庐生教授
逸夫楼设计的最初阶段,曾进行过设计竞赛。设计任务书要求设计要高质量地满足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现代化教学要求;对声响、视线、设备技术和构造做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专业化要求,而参赛的5个方案都未能达到要求。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重担最终落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吴教授身上。逸夫楼虽不大,在设计过程中却受到种种限制。总平面中,它的南立面要求与南教学楼的南立面平齐,东、西立面要分别与行政楼的东、西立面平齐,基地面积受到限制。它虽然是校内受人瞩目的重点工程,但所得到的建设经费非常有限(竣工结算总投资1 570万元,单方造价2 300元/m2),且施工单位——诸暨建筑安装公司当时是二级企业,实力较弱,经验也不很丰富。这无疑对建筑师的设计、工程施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吴教授常常奔波于施工场地,指导工人施工,选材、用色、家具布置、设备安装等许多细节她都要亲自过问、决定,甚至还要去购买材料和设备。就这样持续14个月,直到施工结束。吴教授曾说:“那些石头被造成某种样子后,就会一直在那里,难以更改,如果不好好设计、施工,怎么对得起这些石头呢?”建筑师的敬业精神、对自己的作品投入的真挚感情深深触动了我。虽然逸夫楼没有什么惊人的创造,也不是什么伟大的作品,但正因为建筑师以实实在在的态度、真诚的责任心,认认真真地构思、精精心心地设计,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点点滴滴的心血,最终才使逸夫楼成为一件难得的精品。建筑师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对空间、造型、细部、构造等方面精心构思、安排,重视普通材料的运用,努力做到低材高用、小中见大,使建筑从外到内、从大到小,处处都渗入了建筑师的主题设计思想,传达出高层次的艺术、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