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楼
造型楔状A形,空间韵律感强,整体建筑造型设计遵循现代、简洁、动态、流畅原则,注重空间的阳光感、流动感和体量感。
具体信息
楔状A形
中德学院靠近南校门,位于干训楼与经济管理学院之间,用地局促。考虑校园总体建筑布局与规划路网,将大楼布置成楔状A形斜向南侧,与经济管理学院形成整合态势,共同围合中央圆形广场北侧则尽量退让,减少体量对干训楼的压迫感。主楼与裙房形成一个张口状的中庭和沟通建筑室内外区域的过渡空间,底部高达四层的透空空间使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央广场在爱校路北端清晰可见,空间层次因而更加丰富,避免了因中德学院体量过高而造成的视线遮挡。
大楼造型现代、简洁、动态、流畅,注重空间的流动与体量感,体现材质的轻重、粗细、虚实对比。主楼外立面、室外空调机布置与房间开间的统一,南北向的办公室立面的斜向挑板既创造了丰富的立体效果,又使空调外机各就其位,隐蔽而安装便捷。主体建筑使用白色外墙涂料,局部穿插灰色体量,加之玻璃幕墙的适当运用,使该大楼富于时代气息而又平和朴素,成为校门的一处亮点。
室内空间
室内设计的关注点在于公共空间的舒适性与趣味性。建筑师将承重结构和围护体系视为统一规划、地位相当的空间构成元素通过两者的分离并置来刻画空间。比如入口大厅部分,虽然面积不大,高度也只有三层,二层的曲线形护栏却设计成由混凝土浇注的实体栏板。因为栏板是连续而不封闭的界面,可以与游离柱一起分隔原本相连的空间而流畅的曲线使空间得到延伸和拓展,在不同界面的前后重叠中.在不连不断的明暗变幻中门厅显得丰富而生动。
在标准层的走廊,因为采用分体空调,不设吊顶,结构梁被设计成半圆形密肋拱梁直接暴露形成规律的光影变化.更进一步提升为带有肌理的空间界面。走廊与办公室之间隔墙顶端仅用透明玻璃分隔空间和光线得以自由流通。办公单元内墙面形成连续的、虚实相间的锯齿形界面房间入口处设磨砂玻璃门和转角的落地窗相对封闭的内廊洒满了柔和的自然光。走廊北侧,两道弧墙在视觉上相互重叠构成连续界面3根独立在外的圆柱表明了平面的内在规律和空间的深度。实体在空间中的积极介入使空间更加丰富和完整.并造成了舒适宜人的光影效果。房间界面的独特处理还可使入口更加私密。
材料肌理
中德学院视空间为建筑的主角,强调以光线塑造空间,实体的表面被看作空间的界面和光线的受体.而非独立的表面。因此在材料的选用上与其说是回避了颜色和质感.不如说是有意淡化了它们的作用,以突出空间的体量感。当然.对于学校建筑.简单朴素的材料也有经济上的必要性。为弥补单一材料的不足.在界面的设计上建筑师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筑造自由而灵动的形体.以构成活跃的空间形态。中德学院的室外是白色、浅灰及中灰色涂料、灰色金属构件和在白墙映衬下略呈淡绿色的透明玻璃的组合而除酒吧之外,室内所有墙面和顶面都刷成了白色.更适于表现微妙的光影变化这是在室内外同样适用的法则。而在使用中素色的墙面也正如设计者所期望的那样成了多彩装饰的绝佳背景。为衬托墙面.公共区域的地面采用稳重有力的深灰色.以同一种石材或地砖满铺.不设镶边和图案以突出界面的完整性。错缝的铺砌方式不仅解决了因为空间界面的多样性带来的地面边界不规则的问题.还能形成细腻的肌理效果。
形体变化
中德学院坐落于同济大学南校门,东临人流繁忙的爱校路。这原是一块很难处理的基地,因为周边有诸多制约因素用地狭小.容积率高达斗5根据规划要求.须同已建成的经管学院及露天剧场式的圆形广场构成完整组团.并应避免广场的局促感要减少高层建筑对北侧学生公寓及干训楼的日照影响和空间压迫;从南校门开始至新建研究生院视线所及范围内,爱校路两侧建筑与主体路网都处于同一正交网格内新建大楼应尊重校园整体格局更应避免以毫无表情的山墙面对校门和道路。除了苛刻的基地条件.中德学院还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单元式办公、170人报告厅、足够多的大教室、分体空调等等。
中德学院是因基地关系而生的建筑其复杂的形体变化并非手法的炫耀而是认真协调各种限制条件的结果。主楼平行经管学院北立面布置,即与爱校路成75’夹角,而非垂直。位置靠南贴近广场.北侧布置与路北建筑平行、体t相当的五层裙房,这主要是为了减少对北侧建筑的日照影响和压迫感并能利用中心广场满足消防登高要求。同时,广场两侧界面平行布置突出了单体之间的并列关系,削弱了中间广场的指向感这可以避免将视线误导向并不存在的对景.突出组团自身的完整性。尽管主楼整体斜向布置.所有办公单元的横墙以及最东端的大墙面却都平行于爱校路,这使大楼再次纳入了与周边建筑相同的坐标体系。标准层规整的方形办公单元与平行四边形平面的组合自然形成了阴影强烈的立面肌理,而两者的夹角空间正是放置空调室外机的位置。主楼架空四层,高度跟经管学院一致。讲堂和门厅自底部游离,两者的边界构成一条从广场西端向爱校路逐渐打开的连续曲线。实体的讲堂与经管学院的椭圆形报告厅相迎合通透的门厅则迎向东南方的校门.曲线的内凹部分与圆形的中心广场取得和谐。随着曲线向外流动广场不再封闭,并与校园整体环境融为一体。主楼的架空处理、理性的立面分隔使经管学院、中德学院底部复杂的形体得到统一而坚实有力、统领全局的L形混凝土折板更加强了这种整体感.
基地关系处理
在中德学院的设计中,场所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关系是设计师关注的重点。对入口空间的精心刻画使人们对这种关系有了意想不到的全新认识。在这个空间处理中自爱校路边上升直至2层屋顶的大墙面是个关键元素,它是建筑的边界,又是广场的边界它的存在强调了室内外空间、广场和校园整体环境的分离,然而,正是这种限定和分离.使空间之间的联系显得格外令人瞩目。
玻璃幕墙构成的门厅没有贴着建筑边界布置.而是从大墙面略微后退,两者之间留出空白,形成张力。“使形式相离不远而空”,这种作法进一步为在高密度建筑群包围之下的广场打开了边界.视线顿觉开朗。由大墙限定的南面曲线形台阶和北面长长的坡道及大踏步把来自东南部校门和东北部校区两个方向的人流顺畅地引入.大墙底部开设的两层高斧形大洞,更加强了建筑、场所与校园环境之间的沟通。于是,以显著的实体主动分离两个原本为一体的空间的作法.反而促生了一种更为整合的关系。同样在这个入口空间里.两根高达四层的圆柱被有意识的地游离于实体之外。柱子惊人的尺度和细长的比例暗示了空间的独特存在.然而因实体的介入制造的刻意分离使这个独立空间与广场、整个校园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