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中心
建筑理念
建筑师张斌在解释他的概念时这样说:“这一项目被看作建筑形式系统对内部使用功能和外部环境条件以及更广阔的文化语境的创造性整合,利用一个‘双手相握’图解的潜在‘二元并置’结构来组织整个建筑的相关系统以达成一个“和而不同”的整体。”“双手相握”的造型和“和而不同”的内涵贯穿在作品设计的始终,旨在体现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与和谐共存。
整个建筑分为既分又合的三个部分,分别用于教学、办公和公共交流。南北两条进深相同、由曲折连廊串联大小使用空间的教学、办公单元互相穿插后分别从空中和地下结合到最北端的公共交流单元。不规则的体量转折和穿插既最大限度地使9棵大树和水杉林得以保留,又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室内外空间,使巨大的体量消解于细腻的环境中,同时绝大部分使用空间仍保持规则形状。教学、办公单元的共用门厅位于它们上下穿插的虚空部分,通透高耸,强化了两者的穿插关系。公共交流单元另设一个独用门厅,并将地下的展厅、南侧的屋顶水池、下沉庭院和二层的报告厅联系起来。
在建筑中行走,你会发现锈红色体块的大斜坡是整个造型最具特点的地方之一。在建筑内部,它反映为贯穿5层的交通空间。一部直跑楼梯由下至上,平行屋面上行(当然在各层有楼梯平台辟为休息与交流空间),我认为这种内部空间能够反映外部造型的做法让人对建筑有清晰的把握,获得建筑的愉悦,值得提倡。
立面造型
在立面造型上,毋庸置疑中法中心有足够的独特性。摒弃了现代主义方盒子的单调,中法中心可谓“一波三折”,在恰当的地方都有适当的停顿,转弯,高差也有处理,尤其是锈红色体块的大坡屋顶,折得也别具特色。加之大面积的落地式平板玻璃朝内庭园开敞,配着乌黑浓重的窗框,映衬着几颗有意保留的古树,清澈、深远,更显得法式风味十足。
而对于办公区域白色体块来说,立面则是采用了不规则的开窗,带来了丰富的室内层次。两个体块在北部上下交接(红在下,白在上),交接边界处的处理也值得玩味。
结构形式
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并有部分的钢结构。这样的结构形式为大面积的开窗提供了可能。顺便一提,在建筑内部贯穿上下的粗壮的钢构件随处可见,交接、传力稳定,给人一种高技美感。
建筑材料
建筑用材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一种抗腐蚀性能超强的钢——耐候钢,它是前文所指的红色体块的主要外墙用材。经考察,它的表面是一层锈红色物质,摸上去十分粗糙,质感十分特殊。据资料,耐候钢,即耐大气腐蚀钢,是介于普通钢和不锈钢之间的低合金钢系列,耐候钢由普碳钢添加少量铜、镍等耐腐蚀元素而成,具有优质钢的强韧、塑延、成型、焊割、磨蚀、高温、抗疲劳等特性。耐候钢最早起源于北美的考顿钢,目前我国各大钢厂均有生产。
建筑的三个不同单元采用不同的材质组合、色彩和构造做法来建构。教学单元用自然氧化的耐候钢板包裹网格状立面,均质的网格中开孔和玻璃微妙地变化;办公单元用轻质混凝土挂板覆盖立面,规则条窗和不规则条窗分别为办公室和走廊提供光线;公共交流单元是轻质混凝土挂板和耐候钢板的混合立面,外表皮为轻质混凝土挂板,大尺度开口部位为耐候钢板。这样的两种色彩和材质暗示了中法不同的文化传承的视觉表征。
就色彩来说,远远望去,外墙部分色调较暗,充满红土式大地的坚实感与稳重感。这种融于大地的自然感是很可贵的。朝庭园一面的大面积开窗则不可不涉及到平板玻璃的大面积使用。漫步于庭园,可以看到玻璃窗完整地映衬出了对面白色体块的影像,这也是使用这种材料所能带来的另一种协调呼应手法。而对于白色体块,外墙则使用了水泥纤维板。